• 杠杆炒股哪个好 海外研究|“年中美债集中到期”的现实与误读

  • 发布日期:2025-05-04 21:45    点击次数:66

    杠杆炒股哪个好 海外研究|“年中美债集中到期”的现实与误读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杠杆炒股哪个好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文|李翀  崔嵘  贾天楚  韦昕澄

    近期市场存在“年中美债集中到期”的叙事。然而,从美国到期债务结构、财政操作和市场行为来看,这一叙事存在明显夸大。美债到期结构方面,今年年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集中到期压力,但主要源于短债(T-Bills)。不过,T-Bills以高频滚动、“借新还旧”为常态,而且从“对等关税”发布后T-Bills的拍卖情况看,T-Bills需求依旧稳定。另外,我们观察到在特朗普2.0时期非美央行有“买短卖长”、缩短持有美债久期的趋势。因此,2Y和5Y美债拍卖表现或并不能准确反映当前非美央行对美债久期的真实需求。最后,T-Bills ETF的资金流入情况显示 “年中美债集中到期”的叙事并没有使投资者卖出T-Bills。我们认为年中短期美债集中到期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过,因为特朗普政策冲击导致的信用裂痕使得美国债务问题虽无近忧但有远虑。 

    ▍美债集中到期:短债为主,中长债平稳

    从美债到期结构来看,今年年中确实存在一定的美债集中到期压力,但主要来源于短债(T-Bills)。T-Bills以高频滚动、“借新还旧”为常态,且今年5月约2万亿美元的到期规模在2023和2024年也屡见不鲜。另外,美国财政部在一季度再融资会议声明中表示若有短期资金需求增加可以通过调整T-Bills发行量或发行现金管理票据应对,可见美国财政部并不担心T-Bills在今年年中集中到期的问题。中长期美债(T-Notes和T-Bonds)到期分布平稳,没有大量集中到期的压力,且贝森特的发债策略为“向长债过渡的战略+以短债为主的战术”,我们预计在美国债务上限解决前,T-Notes和T-Bonds的发行节奏将得以保持,不会形成供给端的明显冲击。

    ▍拍卖市场数据验证:美债需求是否走弱?

    尽管市场存在“年中美债集中到期”叙事,但从认购倍数、各类竞标者获配比例和尾部利差等近期美债拍卖数据来看,T-Notes(2Y和5Y)的需求出现一定程度下滑,但T-Bills和T-bonds的美债需求均依旧稳定。根据美国财政部月频数据,2024年11月至2025年2月,非美央行连续四个月卖出T-Notes和T-Bonds,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非美央行连续三个月买入T-Bills,在特朗普2.0时期非美央行有“买短卖长”、缩短持有美债久期的趋势。因此,2Y和5Y美债拍卖的表现或并不能准确反映当前非美央行对美债久期的真实需求。

    ▍投资者是否正在卖出T-Bills?

    SPDR Bloomberg 1-3 Month T-Bills ETF和iShares Short Treasury Bond ETF是美国市场上两只主要的T-Bills ETF,分别由State Street和BlackRock管理。前者主要投资于剩余期限在1至3个月之间的T-Bills,后者投资于剩余期限在一年以内的T-Bills。近期,资金依旧净流入这两只ETF,反映了市场对短端美债的需求不减,投资者没有因为“年中美债集中到期”的叙事而卖出T-Bills。

    ▍风险因素:

    特朗普政府政策变化超预期;美国财政部发债计划超预期;非美央行对美债需求变化超预期。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4月28日发布的《海外宏观经济专题—“年中美债集中到期”的现实与误读》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article_adlist-->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article_adlist-->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